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七届二次理事扩大会上,中国机械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曾指出,2015年1-11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利润增速低于主营业务,新常态下机械工业运行面临新的严峻形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1-11月,机械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同比增长5.3%,低于全国工业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制造业1.7个百分点。
华企商学院研究总监郑学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由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程机械的旺盛需求发生了改变,表现在市场保有量正从需求增长型向饱和更新型转换,固定资产投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产能过剩促使无序竞争加剧,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步弱化,国际市场萎靡不振,产品技术发展由引进和模拟仿制为主向原始创新发展,创新难度、创新周期、创新成本都在加大。
中研普华高级研究员鲁伶俐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机械工业目前集中表现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负担较重、竞争环境不公等困难。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利润增速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凸现了行业形势的严峻。”鲁伶俐强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机械工业除了普通机械品过剩外,高端产品也存在过剩现象。产能已严重过剩的普通机械产品,如普通机床、交流电动机、电焊机、电线电缆及低压电器、互感器、中小型普通农机产品、照相机等。
另外,国内盾构机作为高端产品也出现了过剩。据统计,盾构机每年的需求不会超过100台,但每年的总产能已达到500多台,生产企业超过30家。
据机械工业统计的49个中类行业中,35个中类行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累计同比下降的产品仍超过半数。可以说,需求不足也是机械工业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受需求不足的影响,机械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总体价格水平一直呈低迷态势。据统计显示,去年1~11月,机械产品累计价格同比下降1.3%,已连续47个月同比下降。
优品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郑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效应减弱,随着人口红利减弱,国内机械工业劳动力成本有了明显增长。预计未来随着劳动力人口占比进一步下降,且服务业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报酬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机械工业用工成本仍将持续上升,我国劳动力资源将受到新生动力不足和老龄化的两面夹击。
郑灿表示,我国机械工业腹背受敌,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正在变化,中国机械工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据记者了解,遭遇“前后夹击”调整,主要来自2011年美国实行“制造业回归”的再工业化,2012 年欧盟委提出“新工业革命”,2013 年德国提出《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2014 年日本在《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以重振日本制造业,2015 年韩国发布《制造业创新3.0 战略实施方案》、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
可以说,机械工业强国纷纷发布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也倒逼我国在机械工业规模效应渐消的背景下加速转型升级。
“受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原油价格下跌和国家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国内工程机械、造船、采掘设备、油气设备等行业基本面难言改善。同时,全球经济通缩格局已定,中国外贸出口额下滑也是必然,内忧外患之中,机械工业中的传统子行业难有机会。”郑灿说。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在面对机械工业所存在的困难,可以说,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探索与努力。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机械工业方面相继出台了多项改革政策,例如,2015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签批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该规划奠定了我国工业顶层制度设计范畴,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并明确了未来三十年的战略步骤。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国制造业强国战略之路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据了解,纲要所提及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分别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及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郑学浩表示,国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鼓励支持创新联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持续推进稳增长政策,在轨道交通、智能设备、农业设备、特种设备等领域的政策、投资力度加强,引导、拉动机械行业发展。在维稳的基础上,调结构,重点发展高端装备。
我国从宏观上为机械工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摆脱目前困境,还需一些具体化的措施。郑学浩表示,要使机械工业走出困境,还需从生产、业务模式及市场营销方面进行改变。具体来说,在生产上进行产品模块化设计。实现“大规模生产 个性化定制”生产。在业务模式上,创造tqcs优势。以最快的上市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上,走出去,建立国际化品牌。走向海外,可以使更多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寻找到更多、更好、更大、更值得期待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鲁伶俐则认为,从企业角度上讲,企业要重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制造技术和标准,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将竞争从价格竞争逐步引导为质量、性能、服务等全方位的综合实力竞争,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而从国家角度上讲,应尽量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落实,建议选择部分国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提出国企改革综合方案,先行先试。加大对专用设备研发的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从而提高国内的装备制造水平。”鲁伶俐进一步表示。
其实,不论有多少种办法和具体措施,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可以说,机械工业的未来之路还有很长。未来我国机械工业究竟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对此,郑学浩认为,未来我国机械工业将朝着“绿色、智能、创新、服务”的方向发展,我国有关工程机械产品排放的要求一直比较宽松,这使得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高排放产品,已经成为了环境的沉重负担。无论是从减轻环境负担,还是打破对外贸易壁垒等方面考虑,节能环保之路都将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
“另外,对于智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数字化、3d打印等最新技术实现智能制造(工业4.0),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产品的智能性、易用性,加强人机交互。” 郑学浩说,在国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日益深入,对于小型、微型的工程机械设备需求也将呈现持续稳定增长。制造小型、微型、一机多能等根据消费需求进行创新的产品,必将赢得市场。长期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在生产性制造到乡下将重点放在制造和装配,而忽视更具附加值产品后端的服务技术发展,一些世界著名制造服务商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已经高达50%以上,未来20年中国机械工业将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据记者了解,智能制造是针对我国机械工业内的所有行业,是旨在提升机械工业的效率与产品的质量,符合当前中国机械工业由规模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该种创新途径才能实现机械制造的强国之梦。
同时,目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趋势正在形成,这是机械工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必经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工业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未来两化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