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钢宣钢,“刘大庆创新工作室”算得上是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而工作室的负责人刘大庆在宣钢更是人尽皆知。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曾获得河北省燕赵金牌技师、 河北省“能工巧匠”等多项荣誉称号。工作中,他带领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2018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一名普通工人, 成长为省金牌技师、能工巧匠,整整27个年头里,刘大庆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常人看来,维修工是个不起眼的工种,不仅又脏又累,事业还没有发展。 而在我看来,只要努力,平凡岗位也能书写出不平凡的精彩。 ”刘大庆一直以这样的人生格言来严格要求自己,并进行着自我的职业规划。
1992年,技校毕业的刘大庆来到河钢宣钢小型轧钢厂,成为了一名轧钢产线检修工。虽然学历不高, 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工作干劲儿使他很快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蓝领技师”。
随着河钢宣钢 “提档晋级、 转型升级” 步伐的加快,对设备维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企业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 刘大庆时刻以“兴企业为责, 企业兴为荣” 的责任感, 全身心投身到企业的生产工作中, 在平凡岗位上倾情展现着一名普通劳动者最美情怀。
2009年12月一小型生产线年又实施了四切分工艺改造,机时产量大幅度提升,而冷床收集能力严重不足、设备故障高发成为制约生产稳定高效运行的难题。 刘大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展开攻关,提出了采用剖分式偏心轮在线更换的方式替代长轴套件更换的操作方法,使更换时间由原来12小时的换轴缩减到3小时,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还解决了因冷床挂钢导致的钢材s弯现象,即使在冷床故障率高的暑期,也未出现过冷床问题造成的轧线设备停机现象。
在做好产线保驾护航工作的同时,刘大庆还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在公司工会和厂里支持下,为刘大庆创新工作室购置了冷焊设备和书籍,成立了以冷焊、氩弧焊、二保焊为一体的修旧小组,主动对下线废旧设备和工艺备件进行修补加工, 减少企业外围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大型齿轴是轧钢生产的关键设备,轴承位磨损补焊后,在张宣地区无法加工, 做一套新的不仅费用高、周期长, 还严重影响着生产。于是,他们通过冷焊贴片后手工打磨,成功实施了大型齿轴的修复,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
“宣钢要培养更多的人才, 应该有专门的工作室、专门的培训场地和设备。 ”刘大庆不仅将这个想法写在工作日志上,还通过自身努力付诸于行动。 2010年,在张家口市总工会和宣钢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以他本人命名的“刘大庆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
工作室成立之初,刘大庆夜以继日地守在工作室里,带着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研究怎样提高设备运转率、降低设备故障。两年下来,“刘大庆创新工作室”组织设计并实施的“轧机横移锁紧缸的改造”、“热带卷曲机改造”、“一小型精轧减速比优化改造”等大小技改项目达50多项, 为企业创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总计达3500多万元。
“即使再能干,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我想为宣钢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 ”刘大庆把自己多年总结出来提高设备检修效率两到三倍的设备经验编写成《轧钢大型设备拆检法》印发给工作室的成员,再由成员传授给身边的职工,使更多职工从中受益。
刘大庆充分发挥工作室平台作用, 紧紧围绕生产难题, 定期组织职工开展 “技师一堂课”、 大型复杂设备现场解剖分析、 生产设备技改攻关等活动,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 所知传授给班组职工。 他带的多名徒弟均已成为技术骨干, 有的已成为省能工巧匠。 工作室成员闫志勇、 白海波、 王心博等人已成为检修一线技术骨干, 纷纷在近几年厂、 公司级技术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好成绩,2011年白海波在公司钳工技术比武中一举夺得第一名,被破格晋级为高级技师。
刘大庆和他的团队还主研、 参与了企业多项技术改造及大型工程项目建设, 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 为企业赢得了上千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付出终有回报。 2010年刘大庆被命名为张家口市优秀人才; 2011年被河北省总工会授牌为 “刘大庆创新工作室”; 2012年被命名为河北省 “能工巧匠”; 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荣获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称号, 并被国资委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我还有幸参加了河钢工匠 清华大学研修班, 这是我从未想到的, 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作为首批 “河钢工匠”清华大学研修班学员, 刘大庆坦言 “企业培育了我, 打造了如此高水平、 效果好的研修班, 我必将倾其所有,把培养创新思维的工具与方法带回去, 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 带动更多有理想、 有智慧、有创新的工匠成长。”
在清华园的日子里,每天刘大庆都会在《大学》的朗读声中开启一天的学习。个人修养素质提升、个人礼仪、沟通方法、国家形势、心理学及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方法、 理论、实例等等课程内容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为企业创新平台的领头人, 虽深知固步自封是最大的弊端, 但也常有突破不了的困惑。” 通过此次深造学习, 刘大庆对创新有了更新的认识—一切创新都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认清形势、 理性思考、 坚持果敢、 不忘初心, 这是创新工作的源动力。 同时拓宽知识面, 改变传统思维习惯,跳出思维定势, 拓展思维视角,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就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创新方法。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技术带头人, 刘大庆带动周围的工友开展好技术创新, 为企业创效贡献力量。 而通过参加此次清华园的深造培训, 也更加坚定了他 “学与用” “学与需” 相结合的理念和 “报效企业” 的初心和决心。
一线工作是件苦差事,基层创新更是考验了一个人知识储备、 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刘大庆感慨地说: “当初,我选择了这条路, 就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成就自我、奉献企业, 在实干中创造新的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