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最后民族工业遗产 长生街5号将拆除?-九游会体育

浏览: 次    发布日期:2023-10-17

  大连先于新中国解放,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堪称“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不仅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诞生了无数个中国工业的第一。

  如果说近代殖民时期形成的工业体系是大连现代工业的源流,那么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民族工业就是大连现代工业体系的精神根脉,海南丢民族精神的化身。

  解放前,日本殖民政府不但在政策方面向日资工业倾斜,而且从资金方面鼎力扶持,对大连民族工业却不管不顾,甚至进行残酷打压。

  周家大院就是赫赫有名的“周家炉”,由周文富、周文贵兄弟于1907年创办,堪称大连民族工业的源头,甚至被誉为东北地区民族工业的起点之一。

  周家炉潜心研制油坊器械,用近代机器代替古老木桩、石锤榨油,先后制造出人力螺旋式榨油机、机械动力火油机等设备,但出油率还是赶不上日资企业“三泰油坊”的榨油机。

  当时大连、营口、沈阳、开原、长春、四平、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青岛、海州等地的机器油坊多订购周家炉生产的机器。

  到1911年冬,购置各种机床130台,雇有1300余名工人,成为现代机械化的大工厂,与日资的“满铁”沙河口工场、川崎造船所形成鼎足之势。

  20世纪20年代,“周家炉”发展为跨区域的大企业,不仅拥有大连顺兴铁工厂,还有哈尔滨的滨江振兴铁工厂、营口大兴铁工厂、大连复州湾煤矿、抚顺阿金沟煤矿、大连复州陶土矿、瓦房店裕和煤矿等众多企业,在运输方面已经拥有海轮、火车、船坞、汽车,固定资产逾百万。

  同年,周文贵出席哈尔滨爱国储金大会,当场献金五万元,并用钢刀断指明志,写书“储金救国、勿忘国耻”。

  1914年至1925年间,大连地区因自然灾害严重,周氏兄弟拿出10万元,购买28车皮粮食,赈济灾民。

  日本殖民者的打压更加露骨,不但不准顺兴铁工厂迁入新建工厂,不准修建船坞,不发给轮船制造业的许可证,而且禁止日商轮船到顺兴工厂去修理。

  1928年10月9日,周文贵在海上遇难;1931年4月4日,周文富在抚顺病故。此后,周家炉便败落了。

  “香炉礁朱家”就是“海南丢”移民一支,凭借顽强坚韧的拼搏精神,精诚合作的家族传承,他们开创了著名的“朱家大院”。

  解放前,大连香炉礁一带的民族铸铁和造船工业的繁荣与朱家密不可分,“魁兴东”、“魁兴福”、“魁兴炉”、“义兴铁工所”等朱家产业仅次于首富张本政家族。

  鞍山路至长江路间的东北路路段是有名的工业区,东北路58号(含东北路44号)大连油嘴油泵厂,日本侵占时期属三春町15番地,曾有“魁兴东”长记铁工厂。

  当时,朱氏家族生活和工作的大院,被合称为“朱家大院”。据朱氏后人朱明介绍,以“魁兴东”大院“(朱家大院”院落之一)为例,鼎盛时期占地上万平方米,大院外面为工厂区,里面为生活区。

  “朱家大院”还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除了民族铸铁工业外,在党建、体育、艺术、教育等方面建树颇多。

  朱作霙被誉为“大连籍音乐家们的启蒙老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徐沛东、为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作曲的作曲家郑冰、著名歌唱家袁晨野、大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曲致政等都是他的学生。

  “香炉礁朱家”还出了朱秉琦、朱作富、朱秉臣、朱明生、朱波等众多足球名人,为大连足球做出了的贡献。

  2013年6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闯关东》摄制组通过笔者联系到朱明,对“朱家大院”及香炉礁朱家的家族历史传奇进行考察;10月,央视摄制组来连进行了持续3天的拍摄。

  央视摄制组认为,“朱家大院”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其所传承的人文精神是“闯关东”时代背景下各种元素的集中缩影,体现了先民迁徙历史和大连民族工业发展历史。

  1926年前后,“海南丢”移民为主体的大连人在此先后创建了聚盛德切铁工厂、石灰窑、精米所、锻造厂、铸造厂和众多小型机械配件加工厂,形成颇具规模的民族工业区。

  因新开路改造建设,于1926年6月27日迁至三春町15番地(今沙河口区长生街5号),转为专业切铁工厂。

  韩茗传从日资造船会社联系到淘汰的废船,增加了化整为零的剪切业务,加工的半成品多销往东北和关内各地,为曹家大院的积累了原始资本。

  曹希舜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业观念,从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人家没有他要有,人家有了他要转,转了之后他要高。

  在1934年以前,“曹家大院”只有加工厚度为1/2英寸、1/8英寸的普通剪板机,不足以适应发展需要。

  韩茗传遂协助曹希舜调查市场,研究日本先进剪板机资料,并与曹希舜商定,一起到日本大阪购置先进的剪板机。

  这台机器是大连独一无二的最大的剪板机,也是当时位居世界前列、国内罕见的高档剪板机,弥补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空白。

  曹希舜的创业历程表现出闯关东先人在日本侵占时期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进取精神,为中国人长了志气、威风。聚盛德的大剪板机傲立大连剪板行业之首,来料加工者不仅有支持曹希舜的中国工商者,还有满铁船渠会社(大连造船厂前身)、满铁车辆会社等日资大企业。

  据考证,这台大型剪板机不仅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在其后的几十年,其生产能力在我国金属冷加工行业仍属前列。

  1954年,曹家的大剪板机被大连机械制造厂接收,至今逾60年依然老当益壮,是不多见的民族工业的长寿功臣。

  虽然曹隽卿带着遗憾离开大连,但大连工业遗产保护志愿者并没有放弃,《大连晚报》和大连电视台相继关注报道并参与寻找。

  “深蓝”参与过大连诸多老厂搬迁工程 ,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搬迁时,他曾见过一台与画中类似的剪板机。

  经过走访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几大基地,最终在旅顺基地的一个车间发现了一台油漆成蓝色的老剪板机。

  在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天津、武汉、无锡等城市,均利用旧址或遗迹创建民族工业遗产博物馆,通过有效的实物和图片、文字展览,为民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大连民族工业对“中国近现代工业、社会革命、建设发展”之卓著功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从人文保护,还是城市精神之弘扬,都应为民族工业保留一小块纪念之地。

  保护大连最后一片民族工业遗址,就是保留大连民族工业的源头和摇篮,具有展示大连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价值,传递和发扬“海南丢”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

  似可参照国内外经验,结合滨城特色元素,利用旧址打造“大连民族工业保护区”或“民族工业园”,将滨城民族工业遗产的重要见证“大剪板机”纳入其中,继续梳理和展示滨城脉络,挖掘闪亮的大连文明。

  早在100多年前,周文富、周文贵兄弟就创办了赫赫有名的“周家炉”(顺兴铁工厂),它不但是大连民族工业的源头,更被誉为东北民族工业的鼻祖。

  1917年,周家炉与满铁沙河口工厂(今大连机车车辆厂)、川崎株式会社大连船渠(今大连造船厂)形成鼎足之势。

  1919年,周家炉又在三春町(今五一广场三春街)购置3.6万平方米,修建了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准备进一步经营汽车和轮船制造。

  幸运的是,在沙河口区长生街5号(三春町15番地)还保留着1926年6月建成的聚盛德切铁工厂。

  它的创建者曹希舜是来自山东平度的闯关东移民,1910年前后来连,经过十几年打拼,创建了来之不易的民族工业。

  大连民族工业对中国近现代工业、社会革命、建设发展之卓著功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无论从人文保护,还是城市精神之弘扬,都应该为民族工业保留一块纪念之地。

  保护大连最后一片民族工业遗产,就是保留大连民族工业的源头和摇篮,能充分展示大连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传递和发扬闯关东民族精神和海南丢城市精神。

  建议: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工业遗产保护经验,尤其是借鉴沈阳工业遗产保护经验,结合大连特色元素,以长生街5号为原点,打造具有大连历史风貌和大连时代精神的周家炉纪念馆。

  • 九游会体育 copyright © 2002-2022 乐鱼全站·网站(登录)九游会体育线上平台首页电脑版本 九游会体育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