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4月28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实习生蒋世栋 通讯员慕泽伟)3月27日,新疆乌鲁木齐,由国家管网集团举办的第九届维抢修业务技能竞赛正式开始,经过几天角逐,兰州输气分公司代表队荣获了团体第二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2013年他们第一次参加公司技能竞赛时“全军覆没”,更为尴尬的是管工连口都没对上,焊工手提焊枪更是无处施展,那次竞赛他们以实操零分的成绩被兄弟单位调侃为“打酱油”之队。但是十年后,这支不被看好的队伍竟创造了后进变先进的励志佳话。
2010年,李若菲进入兰州输气分公司,2013年,他从输气工转岗焊工,当年他便作为选手之一,参加了总公司的技能竞赛。但是那场比赛,怎一个“惨”字了得,也正是因为那次比赛,他在一次一次的“技术大比武”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从一个焊工“小白”变成了现在的焊工高级技师。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跟其他兄弟单位的选手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当时管工连口都没对上,焊工根本没法下手去焊。”回想起第一次参赛,李若菲说他跟队友们至今难忘,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他跟队友们暗自立志,以后就是练得脱层皮,也要在赛场上一雪前耻。
十年过去了,李若菲参加了三届比赛,在第七届和第八届获得焊工个人银牌,问到其中的窍门,他说得很简单:“两个字——苦练。”虽然听起来简短,但其中的苦只有自己清楚。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动手苦练,遇到瓶颈问题他会反复揣摩,或是跟专业老师打电话沟通,直到满意解决为止。
“有目标的人永远都在奋斗的路上,这条路虽远,但行则将至,这件事虽难,但做则必成。”李若菲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代表公司参赛拿到一个团体奖,在今年的比赛中,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这场比赛考验的不仅是平时的基本功,更检验着团队的凝聚力。”焊工胡小录说,团体赛总焊接分为两道口,两人一组,管对接斜45度。固定位,在工装加持下,进行固定位焊接,采用钨极氩弧焊根焊(gtaw)进行打底焊,焊条电弧焊(smaw)填充盖面工艺完成焊接;板对接横位加障碍,在障碍工装加持下,采用焊条电弧焊(smaw)工艺完成横位焊接,要求在4小时内完成焊接,他们实际完成时间为3小时47分。
2008年,胡小录便在输气站工作,2015年调入兰州维抢修队,接触焊接8年,“每一个合格的焊工都是由无数的焊条堆积而成,不断练习,才能有所收获。”他说,就像绣花一般,一针一针才能绘出想要的图案,焊工只不过是把绣花针变成了焊条。
为了保证焊接不间断,一旦开始便不能休息。“我最长连续焊接时间为36小时。”说起焊接时长,胡小录觉得这不足为奇,因为队里焊工数量有限,维抢修就是要在抢修抢险抢时间的同时,还要保证焊接质量。
“因为平时管辖范围内,大口径管道非常少,我们几乎没有实战经验,也仅仅是在乌鲁木齐和大庆的两次培训中,积累了一些焊接大口径大壁厚管道的经验。”胡小录说,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而且此次比赛规格用1016mmx14.6mm的大口径管道,跟日常维抢修作业还是有区别的。
胡小录介绍,在日常练兵焊接中,出现的内部缺陷,比如气孔、未融合等,一是要班组进行研讨分析,通过焊接参数、焊接手法,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二是通过请教专业老师,或是打电话,或是打视频,远程指导解决问题。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代表公司去参加比赛,也想试试个人焊工单项。”胡小录说,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到了名次,对自己信心是很大的提升,他会继续练习技能,加强练兵,争取在未来的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是甘肃定西人,定西人身上有个特点就是不怕苦,能吃苦。” 管工李彦龙说,他身上有着定西人的普遍特质,为了备战比赛,他右眼充血,被队友们调侃为拼“红眼”了,大家都让他抓紧去医院看看,他却笑着说没事,单眼吊线刚好。
玩笑归玩笑,但是大家都明白,团体赛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管工的下料,而李彦龙就是负责计算和划线,前几次比赛失利的原因就是下料失误所致,为了团队赛能获得好成绩,李彦龙从未请一天假。
“我们平时遇到的管道直径最大是660mm,而这次比赛用的是直径1016mm的管道,平时不曾训练过。”李彦龙说,他在乌鲁木齐和武威集训期间,仅仅是对这种大口径管道有所了解,但是其他管工队友从未接触过,所以回来后把他自己掌握的一些经验跟技巧及时分享,让大家提前有个预期。
“平时队上的练兵都由我负责,有些刚刚转岗过来的兄弟,业务技能不够熟练,我就会给兄弟们单独加训加练。”作为副班长的李彦龙,从入职到现在,他在管工岗位上已经干了8年,对于技术不成熟的转岗员工,在工艺、操作方法等方面针对性制定课程,每天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技术培训,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分享。
王新世,工龄20年,10年管工经验,2013年转岗维抢修,“比赛时我们负责测量、下料、组对,不同的管道连接方式不一样,根据图纸要求把管道和配套的管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下料并连接在一起,达到焊工焊接要求,再由焊工定位焊接。”王新世说,团体比赛,虽然评分是分开评的,但是团队成就了个人,管工就是要在管材上下料,方便焊工组对焊接,保证焊接缝隙在合格范围之内,提高成功率和合格率,缩短抢险时间。
“管工下料,每次碰到的情况都不同,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谈到测量、下料、组对,王新世有着自己的见解,弯管测量下料,平时练习时两个管道在同一个水平面,在实际情况中又不一样,它并不会处在同一水平面,所以需要精确的测量,才能将弯管正确下料。
谈到从输气工到管工的工作变化,王新世说:“从工种角度而言,输气工工作内容比较固定,每天12个小时,也很枯燥,但是管工的工作方式就比较灵活,规定时间内完成维抢修任务就好。”维抢修,哪里有问题去哪里,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每天遇到的难题也各不一样,所以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设备使用到技术方法,从前期的现场勘查、测量,到管道应力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把控。学到的理论只是给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并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唯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应用,这是王新世自己独有的思考。
来到维抢修队工作3年的翟凯,第一次带队参加比赛,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要还是依赖于平时选手们的投入,今年年初收到比武通知之后,所有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比武练兵当中,正是这样,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话虽如此,但是不能忘却的是,比武通知下来后,他根据比赛规则,仔细研究,为队员们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请外部老师进行现场培训,协调一切培训资源。
翟凯说:“因为比赛的选手将精力都放在比武练兵上,所以我得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比武练兵中。”身为队长的他,时时刻刻关注着队员们的练兵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练兵进度和身体素质制定相应的练兵计划,“超级奶爸”在队员们比武练兵的需求上,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工作中遇到难题,解决措施主要还是通过日常的经验积累,吸收兄弟单位以及行业内的先进理念。”翟凯说,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他会跟兄弟们一块动脑筋,在工器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提高在作业过程中的效率。
“本次竞赛的目的是为搭建基层维抢修技能骨干成长平台,推进所属企业有序开展维抢修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加强维抢修队伍的建设和技能展示交流。”翟凯介绍,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兰州输气分公司管辖涩宁兰双线、兰银线(甘肃段)、西宁支线条干支线管道,保障着兰州、西宁两座省会城市以及沿线多万人民群众的天然气稳定供应。
“我们要不断提高维抢修技能水平,筑牢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翟凯说,管网人秉承国家管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企业宗旨,确保“运行一刻不能停,输气一刻不能断”,将清洁能源输送至千家万户。
从涩北压气首站到兰州作业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10个作业区(站队),坚守着许多这样的管网铁军,他们以站为家,爬冰卧雪守阵地,不舍昼夜保畅通,充分发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抢”的“亮剑”精神和“海拔高追求更高”的斗志,用“管网热度”保障千家万户的温度。
3月27日,新疆乌鲁木齐,由国家管网集团举办的第九届维抢修业务技能竞赛正式开始,经过几天角逐,兰州输气分公司代表队荣获了团体第二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