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始建于 1953 年,前身是国家“一五”期间 156 个重点项目之一(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
1980 年,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板焊热壁堆焊加氢反应器,板焊式加氢反应器市场占有率一直居中国首位;
2015 年,公司为田湾核电站研制成功特下水贮槽、ktp 废液监测槽、旋流器泥浆接收槽等数台核电产品;
2021 年,公司研发制造青海亚洲硅业多晶硅项目所需的还原炉产品,标志公司拥有多晶硅项目所有核心设备研发能力。
公司业务涵盖传统能源装备(炼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新能源装备(核能、氢能、光伏光热、等领域)、工业智能装备(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领域、节能环保装备等,客户覆盖中国各地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截至 2022 年底,已累计生产各类压力容器 4 万台套、近百万吨。
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类别包括出口产品、储罐类产品、炼化设备类产品、化工/煤化工类产品、换热器类产品和通用机械类产品。
(1)加工设备:以工业领域为例,公司自行研制的全液压大四辊卷板机为世界卷板能力最大的设备之一,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继德国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制造此类大型装备的国家。
(2)加工工艺:在能化领域,两段离心逆流连续重整技术,打破了国外连续重整技术的垄断;采用机器人技术可实现 8 轴联动,实现曲面板(球壳板)的精密划线 吨的起吊能力,用户现场具备制造直径 10 米以上的容器产品能力。
公司完成了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及出口基地、新疆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嘉峪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以及超大型容器移动工厂的能力布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公司可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有望进一步融入国际化经济战略圈。
(1)传统能源装备领域,公司是国内首家取得一、二、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许可证、美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 asme压力容器 u 和 u2 制造证书的企业,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拥有化工工程、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炼油工程三个专业的甲级设计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
(2)核电领域,拥有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核安全 3 级)、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核安全 2、3 级)等多个核级相关资质。
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拥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1262 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 31.53%。从研发投入来看,2019 年到 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由 0.89%提升至 3.04%,研发费用率逐年实现提升。
研发高投入推动公司在多个领域持续实现突破。在传统能源设备领域,公司具备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换热器等五大类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同头部硅料设备企业合作加深,与亚洲硅业、东方希望集团、新疆大全新能源等多家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核电领域,公司通过收购中核嘉华,进军乏燃料后处理设备,成为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 40 余家核电主业单位的供应商。
公司是甘肃省政府国资委控股的国资企业。控股股东为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公司 47.19%的股权,兰石集团通过兰驼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 4.9%的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52.09%的股权,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政府国资委。
公司控股多家石化装备子公司。从各子公司业务中心来看,控股子公司新疆公司以炼化、煤化工等装备为主,控股子公司瑞泽石化以石化工程总承包为主,控股子公司中核嘉华主营核电压力容器、放射性物品贮运容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
公司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系统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了国有股权的流动性,并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
(1)劳动制度改革,引入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管控单位、事业部、管理部门和业务单位分为 4 类 16 个一级巴,再依次向下逐级细分内部生产经营单元,按照分子公司、车间、班组划分为 83 个二级巴、157 个三级巴和 19 个四级巴,充分激发各层级阿米巴的经营主体责任和组织活力,公司 2022 年阿米巴超经营目标兑现291.55 万元。
公司人均创收、创利不断增加,2019 年至 2022 年,公司人均创收由 93 万元提升至 124 万元,人均创利由 1.53 万元提升至 4.4 万元。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司以“能增能减”为核心进行内部薪酬分配机制改革,优化营销提成机制,2022 年,公司核发营销提成 2,698.39 万元、同比增长 25.59%。人均效能不断提升。
(3)股权结构改革,2022 年 12 月,公司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兰石集团拟转让不超过 10%的股份,同时将其持有的 4.9%的股份无偿划转到公司子公司兰州兰石集团兰驼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相关设备制造和销售),公司股权有望实现进一步优化。
公司成为国企改革的示范标杆。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2020 年至 2022 年完成率均在 90%以上。2023 年 5 月 17 日,公司发布公告,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国企改革“科改示范企业”名单(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营收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公司收入受石化行业影响较大,一直保持波动式上升态势,2018 年-2022 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为 18.25%。
2020 年公司受疫情影响,营收冲击较大;2021 年随着光伏产业发展,硅料企业迎来扩产潮,受益于新能源板块高增,公司营收实现高增;2022 年公司在核电、光伏领域继续发力,2022 年公司营收较 2021 年实现了 23%增长。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在光伏、核电、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布局逐步完善,收入受传统石化行业景气度影响逐步减弱,营收增长将获保障。
新能源装备占比提升至 26%。公司近年来经营业绩不断改善,除了传统行业,在新型行业也不断优化布局,包括光伏、核电、氢能、光热等。
从收入占比来看,公司新能源装备占比由 2021 年的 12%提升至 2022 年的 26%,保持快速提升态势。
盈利能力逐步修复,且持续增长。2018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11 亿元,为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主要系公司毛利率水平下降、期间费用波动及计提资产减值所致。
公司 2021 年之后利润修复,且费率下降到 10%以下,盈利逐渐回归。自 2021 年以来,公司连续业绩转正且持续增长。
光伏装机规模保持增长。依托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光伏拥有陡峭的降本曲线,“零碳”目标也不断驱动光伏产业实现发展。
据 cpia 预测,乐观情况下,2021年至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由 170gw 增长至 330gw,平均复合增速为18.04%;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由 54.88gw 增长至 110gw,平均复合增速为18.99%,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主要原料,在光伏装机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多晶硅的发展同样前景广阔。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迅猛,硅料扩产逐步加速,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2 年光伏硅料扩产规模达 257 万吨,同比增长 56.23%,按照每万吨 8 亿元投资额,硅料总投资金额达到 2056亿元。
公司布局多晶硅生产核心装备。设备包括冷氢化反应器、气气换热器、塔器、球罐、还原炉五大类产品,并先后获得亚洲硅业、东方希望、新疆大全等公司产品订单。
原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在技术发展上,多晶硅生产核心装备冷氢化反应器的制造原材料长期依赖外国进口、交货周期长,面临“卡脖子”问题。
公司相继攻破了厚壁镍基合金 no8810 和难度更高的 no8120 材料制造冷氢化反应器的多项技术难题,大幅缩短了交货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实现了国内光伏多晶硅行业关键设备制造的创新性突破。
多晶硅设备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公司公告,2021 年公司新能源装备收入 4.79亿元,其中多晶硅设备收入 3.68 亿元,多晶硅设备收入同比增长 1889.41%,保持快速增长。
国家提出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政策。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氢能战略定位,提出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
2023 年 4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氢能应用试点示范,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和可推广的经验”。
2023 年 4 月 10 日,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在中石化开通,为中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全长 400 多公里,一期运力 10 万吨/年,预留 50 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
地方出台政策推动氢能运输管路建设。在地方层面我国 23 个省 64 个市中,北京、天津、上海、酒泉、吕梁、保定、大连、青岛、潍坊、常熟、张家港、成都、佛山等共 27个市在出台的氢能专项政策中提出积极推进管道输氢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
对标国外,美国已有 2500 公里的输氢管道,欧洲已有 1598 公里的输氢管道,我国目前输氢管道约 400 公里。随着氢能国家顶层规划设计出台以及地方政策的逐步落地,叠加产业技术突破(电解槽与储氢等),我们认为氢能产业的拐点已现,相关资本开支预计将快速增加,产业链相关环节将能持续受益。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加氢以及下游多元化应用场景。我国已基本形成氢能研发、制造、储运、应用等完整产业链。
(1)上游:制氢环节包括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化石燃料制氢等。(2)中游:包括氢储运和加氢站环节。(3)下游:氢能的应用包括氢燃料电池、工业及能源领域等。
从中国氢气产量结构来看,2020 年我国氢气总产量为 2500 万吨,其中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占比分别为62%、19%,而电解水制氢受制于技术和高成本,占比仅为 1%。
从全球氢气产量结构来看,化石能源制氢也是主要方式,其中天然气制氢、煤制氢占比分别为59%、 19%。
加氢站市场空间广阔。根据氢云链数据,20 个城市到 2025 年累计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108370 辆,到 2025 年,各地计划建成加氢站累计达到 1339 座,预计产业规模达到 9200 亿。
公司布局制氢、储氢和加氢环节。2022 年 9 月 15 日,公司发布《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5 年,在‘制、储、运、用(加)’等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提出“到 2025 年,建设各类加氢站 10 座左右,建成 1-2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占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 20%”。
制氢环节:公司制氢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制氢(煤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等技术)、电解水制氢、核能制氢等,其中瑞泽石化在化石能源领域资质齐全,为公司化石能源制氢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兰石研究所则在现有电解水制氢装置基础上拓展 1000 nm3/h 电解水制氢技术装置,核能制氢则主要通过与清华大学等外部机构合作研发推进。
储氢环节:公司与中国石化、中国钢研集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联合进行超高强度、高压储氢球罐材料及装备研究,其中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两台400 立方米氢气球罐已完成交付。
加氢站建设环节:2022 年,公司发布《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到 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 10 座左右。目前,公司正全力推进微通道换热器在加氢领域的推广应用,并尽快完成甘肃省首座示范加氢站项目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存量光热电站规模较低。光热电站由于投资成本较高,单位度电成本显著高于光伏电站,尽管发展多年,但存量电站规模仍较低,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太阳能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 588mw。
光热发电自带储能、调峰功能,光伏 光热一体化发展成为趋势。尽管光热电站度电成本较高影响了光热电站的发展,但光热发电由于自带储能,且产生的是类似火力发电的直流电,可进行调峰调频,随着国家强制配储政策的趋严,光伏 光热一体化发展将成为趋势。
2023 年 3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 300 万千瓦左右。”按照单 gw 的投资额为 160 亿元计算,每年光热市场为 480 亿元。
光热电站吸热系统 储热系统价值量占比合计约为 23.48%。光热电站核心部件包括聚光系统、吸热系统、储能/换热系统、发电系统等。其中,聚光系统包括控制器、反射镜、支架、集热管等;吸热系统 储能换热系统主要包括熔融盐、熔盐管、吸热器/集热器、换热器、保温材料等。
根据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 2022》,聚光系统、吸热系统、储热系统站光热电站成本分别为 51.40%、7.73%、15.75%,吸热系统 储热系统价值量占比合计为23.48%。
公司加强与光热领域头部企业合作,发力熔盐储能系统与设备。公司相继研制 了甘肃阿克塞高温熔盐型光热槽式发电测试平台项目熔盐储罐、中广核德令哈 50mw 光热发电项目各类储罐。
我国核电机组核准加速,2030 年核电机组装机容量有望翻倍。2022 年,我国核电机组核准加速,全年共核准 5 个核电项目总计 10 台核电机组。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 55 台;截至 2022 年 9 月,在建核电机组 23 台,为全球第一。
核电产业链迎来发展机遇。核电产业链上游为核燃料、特种材料及压力容器,中游为核电机组设备,包括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下游为核电站建设运维及乏燃料后处理等,核电产业链环节中,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达 40%,设备投资占比达 50%,我们看好乏燃料后处理从 0 到 1 的设备环节。
国内乏燃料运输容器市场空间广阔。截至2019年,我国乏燃料的运输工作主要由中国核工业集团下的中核清原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该公司仅拥有从美国购买的两种商业压水堆乏燃料运输容器,容量分别为26组和12组,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核电站投入运行第二年开始卸料,100 万 kw 每年产生 21t 的乏燃料。根据我国现有的乏燃料处理能力,我们测算,我国 2021/2022/2025 年乏燃料当年外运需求量分别为 707 吨/752 吨/1047 吨;离堆贮存需求量分别为 2230 吨/2932 吨/5591 吨。
从国外研制乏燃料运输容器的发展历程来看,乏燃料运输容器吨级会经历 10t-20t-100t等几个阶段。
我国目前仅完成了第一个 10t 阶段(以核二院为主导),还尚未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假设我国乏燃料运输容器单次容量为 10t,单价 3000 万元,我们测算,2021/2022/2025 年我国乏燃料运输容器市场空间分别为 88.1/110.5/199.1 亿元。
公司核电产品进军早,多个产品实现“国产替代”。通过收购中核嘉华,核能产业布局正式进入“一中心三基地”阶段,同时通过构建“一体两翼三新”的核能业务布局,形成覆盖从上游核化工装备和核燃料贮运容器,中游核电站装备,到下游核乏燃料循环后处理装备的核能装备产业链,取得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等 37 家核电业主单位资格。
收购控股中核嘉华,完善了核能产业链。中核嘉华始建于 1959 年,前身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404 厂第 5 分厂,中核集团主辅分离改制为职工控股公司,主要经营核安全设备制造、安装、检修,放射性物品贮运容器技术研究、试验发展、生产制造。
公司作为国内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核能装备领域经营多年,但主要分布在核电站领域,中核嘉华则在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以及乏燃料后处理方面优势明显。公司同中核嘉华的联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产业链协同联动效应,促进供公司在核能装备领域全方位的布局。
中核嘉华先后取得国家劳动人事部、核工业部颁发的一、二、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国家核、国防科技工业局颁发的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军工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认证等资质,
(3)协同三:产能扩张,收购完成后,公司核能产业布局正式进入“一中心三基地”阶段。(包括兰州核能装备研发销售中心、兰州核能产业配套及装备制造基地、青岛兰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嘉峪关中核嘉华核能装备制造基地)
国家核能发展重大配套工程——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项目众多,以前中核嘉华受制于产能,盈利水平较低,收购完成后,公司可为中核嘉华的员工培育、产能拓张提供支持。
(1)制造场地扩张:中核嘉华借助公司平台力量设立中核嘉华兰州分公司,扩充中核嘉华整体产能,目前,兰石重装子公司中核嘉华设备制造股份公司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新增兰州分公司制造场所,获得国家核批准。
中核嘉华业绩释放在即。根据秦皇岛金核投资有限公司发布的业绩承诺,预计2022 年-2024 年,中核嘉华净利润不低于 650、1550、2500 万元,三年业绩承诺不低于 4700 万元。
根据公司公告,中核嘉华 2022 年实现净利润 231.20 亿元,2022 年度实际盈利数未及预期,主要是受核级焊工和质量检测持证人员数量持证以及兰州分公司扩证延期影响。
我们认为随着兰州分公司扩证获批以及核级焊工人员数量增长,产能释放在即,中核嘉华未来业绩释放可期。
“一带一路”十周年,合作步伐加快。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23 年 3 月 10 日,沙特、伊朗两国达成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国重要出口市场,纾解美欧日出口下行压力。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 亿美元,占我国总出口额的 29.96%,较 2013 年占比提升 4.18pct,2013-2022 出口额绝对值增长 89%。
2023 年 q1,我国对外出口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比达 27.7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首次超过美欧日地区,成为应对出口下行压力的关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储备丰富,资本开支稳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非洲等)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丰富,而欧洲由于能源危机影响,也逐步加大对油气的投资,其主要集中在中东及非洲地区。
美国能源信息公司 energy intelligence 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油气行业上游资本开支将达到 48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较 2020 年低谷约回升 30%,油气行业上游资本开支预计将在 2023 年迎来大幅回升。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为压力容器带来发展机遇。中国为压力容器的净出口国,2021 年中国压力容器进出口总额突破 30 亿元,贸易顺差接近 15 亿元,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全球贸易摩擦仍存在,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沿线国家能源市场建设开发将能显著带动我国压力容器的发展,具有较大投资机遇。
(1)公司完成了兰州新区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及出口基地、新疆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嘉峪关核能装备制造基地以及超大型容器移动工厂的能力布局,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优质服务。
石化行业迎来产业升级,炼化一体化获得发展机遇。碳中和背景下,石油、化工等传统能源行业也进入到深度结构调整阶段,石油炼化行业正向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随着新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逐步落地建设,压力容器等上游设备厂商也迎来新的设备需求。
煤化工项目市场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我国是“富煤少油贫气”国家,现代化工作为油气替代重要方式,继续在煤制清洁燃料和煤制化学品方面发挥重要补充作用。
《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煤炭行业的建设目标为煤制气 150 亿立方米、煤制油 1200 万吨、煤制烯烃 1500 万吨、煤制乙二醇 800 万吨,煤化工市场整体向好发展。
国内多个大型煤化工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煤化工装备需求保持增长。受相关政策推动,目前国内多个大型煤化工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带动煤化工相关投资规模提升,在煤化工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 55%,其中压力容器占设备投资比例为 40%,占设备投资比例最大。
(1)签订全球首套甲醇综合利用项目乙醇装置反应器、国内首套单重 2100 吨沸腾床加氢反应器、国内首套康瑟 conser 工艺技术 bdo 装置反应器;
(2)首次取得淤浆法 uhmwpe 装置聚合反应器、钛板 bloc1200 换热器等市场订单,填补多项业绩空白。
公司作为压力容器行业领军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积极布局传统能源装备 “核氢光储”新能源装备的研发、制造。其中,传统化工能源装备方面,受益于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煤化工项目需求拉动,收入有望保持稳步提升。
新能源设备方面,受益于光伏下游多晶硅扩产、氢能产业发展、光热储能项目放量以及子公司中核嘉华产能释放,2023 年有望维持高增长。
我们假设,传统能源装备方面随着炼化一体化和煤化工项目逐步投产,公司业务有望随行业逐步扩张,预计 2023-2025 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15%、 15%、 15%;
新能源装备方面,子公司中核嘉华产能释放带来核电设备收入高增长,制氢储运及加氢站的发展带动氢能设备放量,预计 2023-2025 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35%、 10%、 10%;
工程总包方面,2022 年受制于疫情和大宗原材料影响,公司工程总包较 2021 年有所下滑,2023 年有望重回正轨,预计 2023-2025 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30%、 10%、 10%。
选取同样受益于核电建设加速的乏燃料后处理压力容器生产公司景业智能、科新机电、江苏神通作为可比公司,2023-2025 年平均 pe 为 28.21/20.09/15.42。
公司当前估值水平略高于行业均值,基于核电装备和氢能业务较高技术壁垒和成长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